徐徐春风,让温暖在心间流淌——记贞丰县者相镇冬妹村驻村干部杨开宇

作者:    发布时间:2018-05-25   访问次数: 63

贵大新闻网讯(文学与传媒学院 蔡佳)贞丰县者相镇冬妹村是位于贵州黔西南的一个布依族、苗族偏远山村。和中国大多数贫困乡村一样,冬妹村的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,留下老人和孩子在村里继续从事一些传统的农业。2016年4月21日,贵州大学法学院的杨开宇老师走进这个小山村,开始自己的驻村之路。



建立值班制度 让小山村暖起来

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,杨开宇和一行工作伙伴半夜十一点才从村民家动身,准备回住处休息。这之前的一整天,他都在为村民们一家一家地做思想工作。

提起初来冬妹村时,杨开宇发现情况比他想象中糟糕,村内不仅经济落后,村组委会也常年没有工作人员。家庭成员之间、村民之间、村民与村组委会之间都缺乏基本的沟通,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矛盾。“在这里这是普遍现象,所以我来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值班制度。不管刮风下雨、不管有没有事儿,每天都要保证一到两人在办公室值班。”这一个小小的举动,让冷冰冰的办公室开始有了些许人情味。

“也许你想问为什么要值班?”杨开宇顿了顿说道,值班是为了建立信任。村民有了难处能第一时间想到村干部,而村干部也有迹可寻,长此以往,村民们有了困难、有了喜事也愿意往办公室跑。

按照正常情况,值班干部的上班时间应是早上八点至下午六点。说到这,杨开宇笑了,“村里的事情比较杂、比较乱,上下班时间没法那么严格。为了发展食用菌工程,我们一家家做思想工作,占用了大量的时间。而且除了食用菌工程,我们还要协调家庭矛盾,抓紧修路。”

被问及是否辛苦,他笑了,“没有。”接近年末,除了寒冷的步步紧逼,脱贫攻坚的工作也越发紧迫,“快到年底了,只想快点把第二期食用菌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。”

做与不做,老百姓都看在眼里,只有真真正正地付出过,才能赢得同事和村民的支持与信任。

引进特色产业 让农户们富起来

者相镇冬妹村总人口3256人,由于山多土质薄,老百姓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匮乏。如何带动群众发展致富,是村里面的头等大事。

“不同意让出自己的土地,这样的情况很普遍,想要脱贫攻坚,光是给农户一点点补助是绝对达不到效果的。”杨开宇意识到,想要脱贫,必须要有产业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,杨开宇和同事们因地制宜,打算积极引进特色产业,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,带动农户实现就业增收。

为了让当地百姓早日脱贫致富,杨开宇通过多方协调,发动朋友寻找项目。“我的一个朋友是搞食用菌的,我把他带来我们这个村,他看了之后觉得我们村很适合发展食用菌。于是就达成了初步的意向,在村里面成立了一个公司发展食用菌产业。”

培育食用菌需要建设菇场,出菇棚要选择在近河流、空气流畅四周宽阔的地方。水源水质要求选清洁的井水、自来水,远离污水源。因为经济落后、道路不畅通,冬妹村的环境没有遭到破坏,很适合建设菇场。而大片的山林和农田正好提供了结菇所需的培养料。

资源有了,技术有了,缺的是农民的土地和劳动力。为了说服村民们将自己的土地拿出来做食用菌培育,杨开宇和同事们决定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,只要农户同意就可以立马签约。

将菌种在大棚里,对于村里的许多老人来说,这是不可思议的事,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和土地,一个异乡人如何能撼动呢?杨开宇决定先利用第一期工程做出点成效给村民看看。

历时四月,投资160多万元,一批以桦木料做的的木屑,配以棉子壳、黄豆杆、玉米心等,再辅以麦麸皮、米糠制成的培养料,就变成了一箱箱健康、绿色的食用菌,被送往全省各地进行售卖。四个月内,除了配合技术人员对培养料不断保湿催菇,杨开宇始终盯着菇房,保温、保湿、通风、换气、复土、调水等任何一个细节都绝不落下,或是自己亲自查看,或是催促着村委会的领导班子时时盯着,“不出第一批好菇,我着实放心不下。”杨开宇笑着说。

杨开宇不仅带着村里的领导班子亲自种食用菌,也和公司商议为精准扶贫户提供免费的培训服务。在第一批参训农户中,80%是50岁以上的老人,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他们食用菌种植技术,帮助他们掌握种植技巧,积极参与食用菌种植。同时,公司还采用“计件制”的方法结算工资,鼓励村民积极投入,增收致富。
到了2017年5月,杨开宇来到村子里也一年了,他算了一笔账,等第一批秀珍菇上市,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到300万元,而利润有9 0万元,其中有35.1万元归冬妹村集体。村活动室改造、特困户慰问等终于有钱了,杨开宇也舒了一口气。

同意签约土地合同的村民有所增加,领导、同事的肯定让杨开宇感到开心,而最让他满足的,是村子里的一位特困户在基地踏踏实实干了一个月,挣了八千块。每每提起这事,杨开宇脸上就有藏不住的笑意。



踏实做人办事 让身边人聚起来

食用菌的第一期工程小有成效,杨开宇准备趁热打铁,启动第二期工程。“第一是看准市场,第二是技术支持,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要有土地,没有土地什么都做不成。”而前期工作最重要也最困难的部分,是土地的流转。为了得到老百姓的信任,杨开宇和工作伙伴决定再次每家每户上门做思想工作,“第二期想要扩大规模只要有一户不同意,就很恼火。”

而之前的值班制度,在第一期工作中体现出了价值。在第一期工程中,参与进来的几户积极性很高,“按照正常情况,每户每月在基地中能收入近两千元,在自己家门口能有这样的收入还是很不错的。”尽管有了第一期工程的效果,但工作对象大多数是老人,第二期工程的工作依然举步维艰。“不信任、不同意的情况太普遍了,村子里大多数是老年人,你去坐坐、聊聊天还好,一提土地态度马上就变了,思想上还没转过弯来。”

“要发展,年轻人必须要出去。”提到这点,杨开宇的语气少有的凝重。“年轻人一走,家里就只有老人和孩子,有的人家白天根本找不着人。”这也是杨开宇总是忙到深夜的原因,“而且老年人的思想是非常僵化的,转不过弯。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啊!有的农户就算把土地交给你了,依然很不放心。”

怎样打消大伙的顾虑?杨开宇有他的法宝。

“踏实”是身边的同事、村民提起杨开宇时说到最多的词。

冬妹村第一书记冯光龙今年四月来到冬妹村,那时候食用菌第一期工程已经有所成效。从他第一天上任起,和杨开宇老师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是最长的。“为了打消老百姓对第二期工程的顾虑,我们一家家地上门”,冯光龙说起做思想工作,一行的同事多多少少都有和老百姓红脸的时候,“他们就是担心土地拿不回去、或者土地发生硬化以后种不出好庄稼。农村人说话粗,有时大家都很不愉快。但是杨老师很耐心,老百姓的问题他都一个一个的回答。”

“想到就一定要去做!”是冯光龙对杨开宇最敬佩的一点。见第一期工程小有成效,杨开宇马上奔走于政府、企业和农户之间,协调资金、搞培训、做思想工作,忙到晚上十一点是常有的事。

龙纳组村民龚长平从出生起就一直待在冬妹村,家乡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。村里突然来了个“干部”,大家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。“穷惯了,村里都是些老人,能干点什么呢?”龚长平回忆起杨开宇第一次到他家的场景,“和想象中不一样,穿得挺简单,说话还可以。”不过他仍然对这位驻村干部口中所说的种种持怀疑态度。

看着杨开宇挨家挨户地做工作、带着技术人员来考察、和政府派来的人一起设计道路,龚长平发现,这是个干实事的干部。作为村子里少有的青年人,他也跟着杨开宇一起去做思想工作,一起去实地考察,一起去设计道路。“这儿是我的家,发展好了对我也好。和杨老师接触久了,你会发现他真的把冬妹村、冬妹村的人放在心上。”

自从开始了驻村之旅,杨开宇的朋友圈里尽是类似于“村里的食用菌长得可好了,欢迎采购”的“广告”,村民们对杨开宇的称呼也从“杨老师”变成了“杨老板”。杨开宇每天结束值班后,先到村里的菇场检查温度湿度,随后继续走入村民家做思想工作。从陌生、抗拒到热情相迎,杨开宇用了两年时间,走进冬妹村村民的心里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道:“幸福不会从天降。好日子是干出来的。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。”一转眼春意盎然,距离杨开宇上一次回家已过了一个月。在未来为时不多的驻村时间里,杨开宇和他的同事们将继续坚持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。

【责任编辑 梁昱坤】